。ㄍㄑ对:赵树杰)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文脉相连,文化相牵,让广大校友和同学们深入了解荆州中学悠久的历史文化,荆州中ku111备用线路报开辟了“校园文化历史探幽”栏目,首先介绍古代文化遗址——绛帐台,下期介绍龙山书院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,去追寻古人的脚步,去领略古代文化的风采。
【马融的生平】
绛帐台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、古文经学家、教育家马融的。马融是东汉人,字季长,公元79年出生在扶风茂陵(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)。其父马严,是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子。马融年轻时就十分好学,曾随从当时著名学者挚恂、班固等学习,学通了儒家经典。他的老师挚恂非常赏识他,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。由于马融俊才善文,汉安帝时被拜为校书郎中,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东观点校朝廷所藏的书籍。当时,外戚邓氏当权,马融得罪了邓氏,被冷落了十年没有升官。邓太后死后,安帝亲政,马融被拜为郎中。马融性格耿直,经常上书言事,但都得不到朝廷的采纳,他只能把自己的才华寄情于文学创作和教育弟子之中。汉桓帝时马融被任命为南郡太守,南郡是汉朝时的一个地方行政区,管辖范围即今荆州一带,其治所就在今荆州城。这就是马融与我们荆州的一段渊源,一千多年前,他在荆州做过地方长官,在这儿理过政,在这儿教育过弟子。
但正直的马融又再次得罪权贵了。这次他得罪的是大将军梁冀。梁冀指使人诬陷马融在南郡收受贿赂,从而罢了他的官,还把他流放到边疆。后来,皇帝大赦天下,马融才又从流放地回来,被朝廷拜为仪郎,重回东观,从事著述,后因为生。胬匣瓜,在家继续从事教育工作,公元166年在家乡去世,享年88岁。
【作为教育家的马融】
马融是一位博通儒家经典的大学问家,慕名前来求学的人很多,马融因而成了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,受到过他教育的学生多达一千多人(一说四百余人)。他的教学风格很有特色,据史书记载,马融“善鼓琴,好吹笛,达生任性,不拘儒者之节。居宇器服,多存侈饰。常坐高堂,施绛纱帐,前授生徒,后列女乐,弟子以次相传,鲜有入其室者。”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,马融可说是一位在很多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教师。他为人风趣开朗,达观任性,不拘儒者之节,加上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,又懂音乐,善于鼓琴吹笛这使他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,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智慧;他的教育对象非常广泛,弟子来自全国各地,而且他还打破成见,招收了一批女弟子,这是在历史上都很罕见而且大胆的;他的教学方法很有特点,因为弟子多,他不可能一一亲自传授,他创设了助教制度,由“弟子以次相传”,这样就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和范围。
马融在教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,他的弟子中出现了许多俊才,如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卢植,大学问家、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等。
由于马融在教学上的伟大贡献,马融“施绛纱帐”讲学授徒的故事因而广泛流传,由此而形成了大量的典故和成语:人们用“绛帐待坐”比喻学生受业,用“绛帐授徒”、“绛纱坐帐”比喻老师设立讲座教育弟子,用“绛帐”、“绛纱帏”、“绛帏”、“绛纱”、“马融帐”、“马帐”、“扶风帐”等指代教师传教授业的地方。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人们对作为教育家的马融的尊崇和赞美。
【马融在学术上的贡献】
马融是一位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和大经学家。两汉时期,经学流行。汉武帝"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",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,从此以后,研究儒家经典和传播儒家思想成为读书人的主要工作。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,两个学派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斗争。而马融博通今古文两派经典,世称"通儒"。他长期在东观校书著述,为他能综合各家之学,遍注古文经典,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。在学术上马融立足古文经学,同时又熟悉今文经学,他善于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,他曾想训解《左氏春秋》,但见到前辈学者贾逵、郑众的著作,就说:“贾君精而不博,郑君博而不精。既精既博,吾何加焉?”于是他综合了贾郑二家的优点,写成《春秋三传异同说》,成为《春秋》学集大成的一部专著。马融还与当时的一位学者刘环讨论过《春秋》学的一些分歧问题。
经过长期的努力,马融遍注儒家经典中的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周易》、《三礼》、《尚书》等。由于学兼多门,马融甚至还注过《老子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离骚》、《列女传》等别家学派的著作。另外,马融还著有赋、颂、碑、诔、书、记、表、奏、七言、琴歌、对策、遗令等凡二十一篇。由于年代久远,马融的经学著作多已佚失,清人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有部分辑录。
马融为学,不拘泥于成见和门户之见,这使得他在学术上能别开生面,创造性的发展古文经学,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,他开始了综合各家、遍注群经这种开创性的工作。他的注经成就,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,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;他的治学风格,对后来魏晋清谈家的破弃礼教有一定的影响。
【绛帐台的来历和沿革】
马融作为一个伟大的经学家和教育家,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景仰和尊崇。特别是在他当过太守的荆州,荆州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拜和纪念。据《江陵县志》记载:"汉桓帝元嘉元年(公元151年),南郡太守马融在荆州城西南(今荆州中ku111备用线路园西南角)设帐讲学,后称此处为绛帐台,俗称老鸦台。清代存空台,旁临池水。民国初年,建八角亭一座,毁于火灾,至日本侵略军入侵,台夷为平地。现池水尚存。"由这段记载,我们可以知道,荆州人很早就在马融讲学处建台纪念,因为马融讲学时"常坐高堂,施绛纱帐",所以命名为绛帐台。可惜,绛帐台后来毁于日寇侵略的战火。
马融讲学的遗址绛帐台就在我们荆州中ku111备用线路园内,一千八百多年前,马融和他的弟子们在这里弦歌不绝,流下万古流芳的佳话,这证明我们荆州中学是一块育人读书的风水宝地,这是我们荆州中学的骄傲,也是历史留给我们荆州中学的一笔宝贵的遗产。有鉴于此,ku111备用线路在二000年重建绛帐台,为马融塑像,以此纪念这位伟人,并激励ku111备用线路师生热爱母校、尊师重教的情感,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。现在,ku111备用线路的努力已初见成效,并得到社会的承认,重修后的绛帐台已被荆州区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【文学作品中的“绛帐”】
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,马融“绛帐授徒”的影响十分深远,这件事已升华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,成为后世文化人倾慕和赞赏的对象,也成为文人骚客最喜爱使用的典故之一。正如前面所述,人们用“绛帐授徒”、“绛纱坐帐”等比喻老师教育学生,用“绛帐待坐”比喻学生受教于老师,用“绛帐”、“绛纱”、“马帐”等比喻受教学习的地方。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,下面略举数例,以收窥斑见豹之用。
唐卢纶《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》:“礼卑瞻绛帐,思浃厕华缨”。
唐皮日休《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》:“三年漫被鲈鱼累,不得横经侍绛纱”。
清袁枚《别座主留松裔少宰》:“绛帐分手最堪悲,况复吾师头白时”。
清黄遵宪《己亥续怀人诗》之十一:“绛纱坐帐谈名理,胜似麻姑背痒搔”。
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文中不胜枚举,同学们可以自己留意,收集一下。
以上我们对马融和绛帐台的史实进行了一番梳理,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马融是古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,在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绛帐台是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,由此形成的绛帐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。同学们,我们荆州中学作为马融讲学遗址绛帐台所在地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我们这块土地上回荡着马融及其弟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和丁丁奏琴声,我们的时空上氤氲着马融及其弟子们的文明的精魂。自从马融在此搭起绛帐,我们这儿就成了历代士子的求学宝地,许多朝代的州学和府学均设于此。现代意义上的荆州中学尽管诞生于1903年,于今也有有百余年的历史,但如果从马融办学算起,我们的校史长达1800多年,这恐怕是世界上办学历史最长的。